发布时间:2012-09-26
文章来源:辽宁省就业网
编辑:管理员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是就业工作的重要基础之一。几年来,铁岭市高度重视,加大投入,按照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总体要求,不断推进就业服务信息化,实现了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信息联网,实现了各项就业服务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了劳动力供求信息的网络发布,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实时共享、方便快捷的就业服务信息网络体系。
一、高度重视,全面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
就业服务信息化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高办公水平和工作效率、为广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及时便捷、真实可靠的信息服务、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劳动力市场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还是就业服务体系的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都离不开信息化。这样的理念和意识,是铁岭市城乡就业管理局决策者多年来开展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也是铁岭市就业服务信息化取得成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几年来,全市就业部门站在以人为本、保障民生的高度,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以前瞻性决策和高起点规划打造全市就业服务信息化网络系统。
二、与时俱进,搭建就业服务信息网络
2000年,铁岭市劳动力市场开始应用“劳动99”单机版软件系统。2003年以来,市县两级劳动力市场安装了辽宁一号软件系统,实现了职业介绍经办业务的微机化管理,但信息化建设尚未延伸到街道、乡镇和社区,全市并没有实现就业服务联网和信息共享。2007年以来,全市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实现就业服务信息四级联网
为实现全市就业服务信息联网,将信息化建设延伸到街道、乡镇和社区,铁岭市组织开发了集中存储、三层架构的劳动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劳动99三版),于2007年11月20日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涵盖了职业介绍、劳务输出、就业培训、就失业管理、再就业优惠、公益性岗位管理、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各项就业服务业务功能,实现了市、县、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就业服务信息联网,“集中存储、数据共享、一点登录、全市查询”,在社区就可以查询全市的岗位信息和培训信息,进行就失业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有了质的飞跃。
(二)实现人力资源信息上传
利用金保工程主干网和设备,经过努力,铁岭市于2008年4月12日实现了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44项监测指标上传;于2008年7月3日又完成了本市劳动就业管理系统与省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对接,实现了与省人力资源信息联网,通过网络系统,本市登记的求职及招聘信息可实时传送到省人力资源管理调配中心,为岗位和人员信息在全省内交流搭建了平台。
(三)改善基层平台网络环境
全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四级联网之初是利用金保工程主干网,街道(乡镇)、社区等基层劳动保障工作所(站)以VPN拨号的方式联入中心端。为杜绝一切可能的网络安全漏洞,确保劳动保障网络信息系统平台的安全、可靠运行,在系统网络终端引入UBSkey智能卡安全设备。为进一步改善基层平台网络环境,2012年,全市在各街道、乡镇平台铺设2M光纤线路,搭建业务专网,目前已基本铺设完毕。网络环境得到改善,系统运行更加畅通、稳定。
三、夯实基础,公共就业服务纳入信息化管理
劳动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信息联网的同时,也实现了就业服务各项经办业务的信息化管理,业务办理、数据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一)加强就业服务系统的应用
为推广应用劳动就业管理系统(劳动99三版),铁岭市连续几年将软件系统应用情况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做为年终考核各县(市)区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几年来,铁岭市先后下发了五个文件强力推进,要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做到办公电脑、宽带网、专业人员、软件培训、信息化办公意识“五到位”,全面应用劳动就业管理系统,将经办业务及就业有关数据库数据录入软件系统进行管理。目前,全市15个街道、58个乡镇、124个社区共197个基层劳动保障平台100%登录应用劳动就业管理系统。
(二)失业保险纳入“五险合一”社保系统管理
2007年1月,铁岭市的社会保险实现“五险合一”网络化管理,市本级失业保险参保登记和缴费申报业务纳入“五险合一”社保系统,这不仅简化了参保单位的办事程序,提高了单位和个人的参保积极性,促进了失业保险扩面征缴,而且实现了失业保险参保缴费实名制,为每一位参保职工建立了内容详实的个人缴费记录。
(三)引入了失业人员指纹认证系统
为做好领取失业金人员签到工作,铁岭市于2009年初建成指纹认证系统,通过这种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杜绝失业金冒领现象发生。全市领取失业金人员在乡镇、社区即可进行指纹签到,方便了失业人员就近就地签到。
(四)完成了劳动保障代理档案的数字化备份及管理
为加快劳动保障代理档案数字化步伐,确保档案万无一失,铁岭市城乡就业管理局抽调人员,从2009年10月下旬开始,利用一个多月时间,将全市近4万卷档案形成电子图片档案,并导入劳动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劳动99三版),完成了对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备份及管理。先是进行软件开发,联系软件公司,在劳动就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档案管理模块中增加了电子图片导入、导出和查询等功能,然后对每一份档案的主要页进行拍照,形成数字化档案,最后将个人档案基本信息、电子图片信息录入上传到软件系统中。开原市劳动保障代理中心也对近2万份托管职工档案进行电子扫描备份。
四、完善数据,做好就业失业登记和就业信息监测
按照省人社厅实施就业失业登记证制度的统一部署,铁岭市于2011年上半年完成了就业失业登记系统硬件采购、本地化系统改造、操作人员培训、网络平台搭建等前期准备工作,并顺利完成系统测试。完成了省系统与本地系统的整合。于2011年7月15日通过就业失业登记证管理系统正式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截止2012年6月末,全市共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75442个(不含昌图县),做就业登记60786人,失业登记3134人,就业援助4253人。
为加强就业信息监测,完善数据质量。在省就业服务局的指导下,铁岭市积极协调省系统、市系统开发技术人员,多次对全市录入的错误数据进行修正,退出就业援助登记4万多人,对学历、职业资格等不合格数据进行了批量修改,同时在数据录入时增加校验和关联,使上传数据质量不断完善。
五、建设网站,向社会提供就业相关信息服务
铁岭市于2003年10月开通“铁岭劳动就业网”,通过网站向社会宣传发布求职招聘信息、培训输出信息、劳动就业政策信息、办事指南、就业动态等信息,促进政务公开。截至目前,网站累计点击量达549万人次。
铁岭市还依托“辽宁省就业网”平台,发布了“2011年铁岭市重点工业园区招聘专场”、“2012年铁岭市双百工程企业招聘专场”等信息,利用覆盖面更广的网络信息资源为本地企业提供招聘服务。(姜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