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5
文章来源:厅行政审批处(政策法规处)
编辑:张宇
空中战机的“神经系统医生”——记大连某航修厂电线电缆制造工施娟
歼击机,国家利器。一架歼击机中密密麻麻分布着2万余根长短不一、粗细不同的电线,类似人体神经系统,控制着飞机各个部件运行活动,传导飞行员各类操作指令,为飞机运作与信息联络提供保障。
“飞机中的电线电缆由于长期在振动、潮湿等复杂环境下工作,常常会出现腐蚀、老化,不同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的故障千差万别。”施娟介绍。
作为一名电线电缆制造工,施娟就是为飞机“神经系统”把脉问诊的“医生”,从千丝万缕间精准定位故障、及时修整排除,保障空中战机安全起降。多年技术沉淀和经验积累,她练就了一身绝活儿,其“机械手”、“透视眼”被旁人称为“手眼双绝”。
“绝活儿”绝在哪儿?
“2001年入厂不久,我常听老师傅们说某型插头焊接难度大,焊接不好极易造成报废。”该型号插头主要用于飞机无线系统,绝缘体面板直径与一元硬币相仿,面板上紧密排列42针,针间距仅有1毫米,焊接导线线芯截面积约0.35平方毫米。绝缘体和导线不耐高温,要求焊接手法快、准、狠。
迎难而上的劲头,让施娟盯上了这个“硬骨头”,“为了攻克难题,我做了一些存放零件的盒子,收集了几十个报废插头和不同烙铁头,每天练习焊接。”
焊锡的味道直冲鼻腔,细小的导线令人眼花缭乱。她反复试验不同的角度、时间、温度等焊接参数,焊坏了10多把电烙铁, 使用了近3公斤焊锡,终于控制在20分钟内成功完成一项插头焊接,且每个焊点饱满、光滑。为提升该插头的整体焊接效率和质量,她将经验细致总结后分享给同事,将其他人用时近半天的焊接工作缩短至0.5小时,“机械手”的名头由此而来。
学贵有恒,施娟在实践中持续充实经验,一段时间后已经能通过肉眼观察焊点颜色和形状,准确判断出所用焊锡材料和焊接质量。“透视眼”的绝活儿,不断在工作中派上用场。
2018年,施娟在排除某型飞机高温区电线断线故障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高温区的焊点轻易被融化。
“高温区的插头焊点,怎么会被小功率电烙铁熔化?”几经观察,施娟初步判定问题在于焊锡材料误用。反复检测后,明确故障症结在于修理人员误把低温焊锡用在高温区。
“这类故障较为隐蔽,一旦发生将导致飞机空中停车,后果不堪设想。”为避免严重后果,事不宜迟,成功排故后施娟立即找来资料,开始研究在修机型8种焊锡的属性特点,制作样件进行比对。
“我利用放大镜在不同光线下观察各种材料的特性。”通过百余组的对比,她总结出可根据焊点光泽度、颜色、粗糙度三个维度进行区分的办法,并将8种不同焊锡分别做成焊接样件,提供给各班组。工厂飞机结构修理车间主任马冲称赞,“施娟每年开展针对性培训,帮助车间更多人提升明辨焊锡材料和焊接质量的能力,有效杜绝了焊料混用问题。”
此次焊锡研究及培训工作带给施娟新的思考,“百花齐放才是春,促进航修业整体水平提升,需要更多人才的力量。”尽己之力,她开始培养行业人才,累计为部队官兵培训近千人次,培养青年技术技能人才150多名,有的学员进入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
2018年6月,“施娟工匠工作室”应运而生。工作室团队在施娟带领下展开科学研究、特殊修理、攻克生产技术瓶颈、拓展新机大修业务等技术攻关,填补多项修理技术空白,累计为工厂创效近亿元。
二十余年厚重积淀,打磨出一颗专注求精的工匠之心。500余架次各类飞机电缆修理零失误、一次交检合格率100%的答卷,让施娟成为急难险重任务的中流砥柱。
一次,东北某部一架待执行任务飞机发生一起地面试车断电故障,请求工厂立即派人解决。几经辗转,施娟于当日深夜抵达部队营区。顾不得寒暄,迎着东北零下20多度的气温,她迅速来到外场机棚,开启电源系统电缆和插头的分解检查。寒风,暗夜,冰霜,直至第二天凌晨4点,终于解除故障。回厂后,施娟高烧不退引发肺炎,经过7天住院治疗逐渐好转。
又一次,施娟赴外场部队培训,讲解完连接器焊接方法后,一名机务人员忽然举手,想要施娟的培训教案。“一定要写本教材帮助更多人学习。”从部队回厂后,这个念头始终萦绕在她脑海。她从箱中翻出40余本微微泛黄的笔记本,里面记载着施娟从业经历中的点点滴滴。为便于理解,施娟逐字逐句斟酌,遇到文字描写抽象的知识点,便自行绘制草图。经过反复修改论证,《某型连接器的焊接方法》和《俄制高频组件三维标准施工》完成编制,被多个部队广泛采用。
近年来,施娟先后赴部队排除故障近百次,参与重大演训保障10余次,解决重大疑难问题20余项。在建国60周年和70周年两次国庆阅兵保障中,带领技术团队累计排除故障百余条,圆满完成阅兵保障任务。
匠心不怠,初心不改。战机翱翔背后,是航空报国使命的践行,是保家卫国信仰的传承。以匠心坚守初心,无数像施娟一样的技术工人,以实际行动捍卫着蓝色梦想的神圣与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