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2-30
文章来源:厅行政审批处(政策法规处)
编辑:管理员
沈阳:全面推进劳动合同电子化
11月19日,沈阳市人社局与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有限公司(简称中智公司)在辽宁友谊宾馆联合举办“沈阳市电子劳动合同启动仪式暨中智‘智享签’产品新闻发布会”,全面落地电子劳动合同项目。
自3月4日人社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订立电子劳动合同有关问题的函》以来,沈阳市提出“以推进全市劳动合同电子化为契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思路,积极支持和鼓励电子劳动合同在就业创业、社保经办、劳动关系认定、劳动争议、劳动监察等政务服务事项中的应用,加快政务服务电子劳动合同的信息共享。一方面,加强与中智公司的全面合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全力支持中智公司搞好系统开发、测试,开放局劳动用工备案系统网络端口,实现电子劳动合同有关数据向劳动用工备案系统的无障碍传输;另一方面,制发《沈阳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关于推广使用电子劳动合同的实施意见》,从政策依据、基本原则、适应范围、合同订立、合同实行、合同应用、服务管理等方面,积极创造电子劳动合同多场景应用的制度环境,并强化对电子劳动合同的“全链条”“闭环式”管理。经过努力,沈阳市电子劳动合同“智享签”平台已完全具备线上推广应用的现实功能。“智享签”符合人社部关于有效电子合同的相关要求,综合运用人脸识别、生物采样、哈希值校验等多种智能科技技术,使证据采集更严谨、专业性更强、贴合度更高。同时“智享签”平台实现了与沈阳市人社局劳动用工备案系统的成功对接,通过“智享签”平台可以一键完成电子劳动合同的备案。通过“智享签”企业和职工可以随时进行法律政策咨询,满足文本审核、合规管理、合同变更、调解服务、案件代理等全流程业务需求,不断为企业发展赋能,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丹东:深入推进智慧化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丹东市智慧化人力资源市场项目依托辽宁人社公共服务平台、辽宁就业人才服务平台,采取业务经办省级集中、业务数据上下贯通的模式,所有业务经办和业务数据实时由省人社平台与省“一网通办”平台对接,无需市级单独对接,该设计在避免了数据重复上传、系统重复对接,保证了数据一致性,最大程度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数据共享。该项目作为“业务省级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的市级试点,同时也是丹东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一个落地项目(项目总投资819.09万元)。
目前,“线上市场”(PC端、手机端)软件框架设计开发已完成,可以实现对招聘岗位、求职人员进行人工智能画像,同时也实现了系统自动匹配、自动双向推送的功能,结构性大数据分析正根据业务需求进行调整;“线下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已完工,在场地中设置了2块大型数据统计分析展示屏,9台自助服务一体机,10台自助简历一体机,10台立式政策宣传导读机, 50个企业招聘展位和服务终端设备。
“线上市场”推出找工作、招人才、招聘会等9大服务功能,提供招聘、求职、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对接等服务,24小时滚动举办线上招聘会。作为线上招聘会的拓展延伸,配套建设的“线下市场”,会定期组织线下专场、特色主题招聘活动,对重点群体、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专业提供线下主题对接服务,全国人员都能参加,全省企业都能入场,重点群体可享受线下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精准就业服务,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体系。
“线上市场”第一期投入推广使用的是 “扬帆筑梦,创就未来”主题活动,现按照“试点”策略对振安区及区属镇街进行活动推广部署,人员及岗位信息数据已陆续上传,系统运行良好。
锦州:“七个一批”力促高校毕业生就业
年初以来,面对疫情对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的影响,锦州市按照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分类施策、精准帮扶的原则,全力抓好“七个一批”,力促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一是对需要来锦就业的,通过政策引导吸引一批。出台《关于印发锦州市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锦政办发〔2020〕14号),落实减税降费、社会保险补贴、就业见习补贴等扶持力度大、可操作性强的政策。印发《致高校毕业生一封信》,建立了驻锦高校学生处长、就业处长协调沟通机制和微信群,编制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清单,力促毕业生对来锦就业创业政策、服务应享尽知。同时,出台面向双一流高校引进毕业生的6项政策,引进“双一流”高校毕业生157人;通过院校招聘的方式,招聘85名高校毕业生任教;鼓励135名应届大学生参军入伍,多渠道促进和吸引高校毕业生就业。
二是对需要就业岗位的,通过招聘活动推介一批。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积极协作,深入企业、基层一线征集就业岗位需求,面向离校未就业、就业困难专业、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举办“才聚锦城·‘就’有未来”锦州市高校毕业生线下招聘会,招聘现场共设专家指导、明星交流、求职招聘、政策宣传、创业展示、就业援助6个活动区同步进行,同时邀请知名网红主播通过抖音平台进行网上直播带岗,推介企业131个,吸引粉丝2300多人参与互动交流。4名就业、创业专家现场开展咨询指导;选拔来自全市基层和企业的75名就业创业优秀毕业生典型,编印《锦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之星风采录》,5名优秀毕业生现场介绍经验;梳理15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和企业吸纳毕业生补贴政策,并安排专人现场提供咨询;精选5名高校毕业生创业典型现场进行成果展示,与有创业意愿的毕业生交流心得;对离校未就业、就业困难专业、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精准宣传政策,现场登记建账,点对点跟踪帮扶并向企业推介。
三是对需要求职技巧的,通过职业指导教会一批。启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百日冲刺”专项行动,开展13场职业指导“云课堂”、就业“e服务”等线上职业指导活动,组织就业专家讲解求职面试技巧,提供职业素质测评,帮助毕业生合理确定职业定位,提升求职能力。各驻锦高校发挥促进高校毕业生求职创业主体作用,帮助1.5万名驻锦高校毕业生制定求职计划书,明晰求职意愿、技能水平,提出职业规划方向,推荐适合的就业服务项目,确定求职路径。
四是对需要工作技能的,通过职业培训提升一批。把有提升技能需求的高校毕业生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荐参加适合的培训课程、培训项目,落实培训补贴政策,提升就业技能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符合规定的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同时,大力调整职业培训政策,积极引导全市中小微企业应对疫情、提升技能、稳定岗位,开展职工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并纳入职业技能培训政府补贴范围。
五是对需要实践经验的,通过就业见习锻炼一批。集中开展就业见习,根据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平和见习需求,开发1000个高质量见习岗位,组织双向选择洽谈会,使有见习意愿的毕业生都能得到见习机会,为离校2年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3至12个月的见习期,对见习期间的基本生活费、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费以及指导管理费用给予补贴,其中基本生活费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60%(市内为888元/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保险费标准为400元/人,指导管理费用标准为每月100元/人。根据见习期满留用率及企业所在地不同,按见习6个月测算,见习补贴为每人5600元至9880元不等。
六是对需要创业指导的,通过创业服务带动一批。依托渤海大学创办的锦州创业学院,组织有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高等学校(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创业意识教育、创新素质培养、创业项目指导、开业指导、企业经营管理等培训。市人社部门创办的无围墙创业孵化基地按60%的比例先后为20多名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孵化服务,提供免费场地和专业的团队创业指导;对未入驻孵化基地的给予5000元的一次性创业场地补贴和10万元以内的小额担保贷款。5月,渤海大学在校大学生的14个创业创新项目参加第四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锦州选拔赛,参赛项目占全市项目的80%以上,其中“高品质金属材料制备技术及装置开发”荣获了第四届 “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创翼之星奖”。
七是对需要兜底安置的,通过就业援助帮扶一批。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残疾及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建立“一对一”联系帮扶机制,制定专项帮扶计划,优先推荐岗位,加强跟踪回访,对驻锦高校和锦州高校湖北籍毕业生发放每人1000元的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就业的建档立卡高校毕业生提供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确保安置率达到了100%。